清后期,道光皇帝深感自己现已力不从心,在树立储君的事情上日夜焦虑。诸皇子之中,他最看重的有两个,持重善良的奕詝和智勇多才的奕欣,一时令他难以确定。奕詝、奕欣及在他们身后出谋划策的师傅们,不断地揣摸道光帝的心思,为争夺皇储之位斗智斗勇。总算,在奕欣张扬毕露,奕詝怀仁淡泊的对比下,道光帝挑选了奕詝。在立奕詝为储君的同时,下旨封奕欣为“恭亲王”。 道光驾崩,奕詝即位,是为咸丰。 咸丰帝品性窝囊,猜疑善变,与恭亲王之间由本来的兄弟之争,变成了现在的君臣之隙,满朝文武不得不时而揣摸圣意,时而跟风攀交,一时间国务无是。 时势骤变,京城紧急,咸丰帝慌乱之中留下恭亲王打理外事,自己携后妃离开京城出逃。 恭亲王在列强的刺刀和威胁下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。咸丰帝在耻辱哀痛之中,将朝政交给了两宫皇后及“顾命大臣”,失望地撒手人寰。 咸丰病亡后,外辱未除,内斗不断。咸丰在世时任命的“顾命大臣”们飞扬跋扈,一时间臣重君轻。两宫太后联合恭亲王,用计将顾命大臣们调虎离山,以一场惨烈的宫廷政变,夺回了朝政大权。 紧接着,叔嫂三人之间当即产生了日益尖锐的宗族对立,三人同床异梦,明争暗斗,家事国务,难分轻重,朝廷上下,云遮雾障。 西太后与恭亲王之间纷争不断,东太后则在西太后与恭亲王的争斗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制衡作用,乃至许多大事终究反倒由她一锤定音。西太后在心底里将东太后视之为眼中之钉,肉中之刺。 咸丰膝下只要西太后生下的一子载淳,在培育储君的问题上,东太后作为第一母亲,要把载淳培育成一个合格的皇帝;而载淳的生母西太后不但不愿意抛弃垂帘听政,并且还力求进一步把控朝政,意欲乾纲独断。二人时时产生对立。 东太后饱尝不住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,突然病逝。西太后总算等到了任由自己出言如山的机遇。 被耻辱吞没已久的恭亲王痛定思痛,意识到闭关锁国逃脱不了落后挨打的命运。于是成立总理各国务务衙门,开放口岸,互通贸易;学习引入西方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。数年后,病入膏肓的大清总算迎来了回光返照式的“同光中兴”。 西太后性格干练、精于算计,对恭亲王如日中天的威望深感如芒刺背。在恭亲王打理国务,毫无防范的情况下,对恭亲王陷咎打压,将其玩于股掌之上。一个摄政亲王的命运尚且如此,其他大臣不得不屈服于西太后的淫威。西太后尽管也有儿女情长的一面,贡献寡母,对弟弟恨铁不成钢却又疼爱有加,但关于权利,她却永远有着只涨不落的欲望。恭亲王在西太后手下,不断被罢黜,又不断被起用,在反反复复的起落中,恭亲王总算被磨炼成了一个任西太后呼唤驱使的奴臣。 小皇帝亲政不久即重病夭亡,西太后任凭自己的意愿立自己妹妹的儿子为帝,然后继续把持住朝政大权。中国前史由此进入了最耻辱、最漆黑的一页。 本剧的立意,就是力求让当下的国人尤其是年青观众认识并记住那段耻辱的前史,痛定思痛,激励爱国情怀,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奋斗。